
基础信息
品牌介绍
1951年3月成立于北京,是新中国历史最长、规模最大、文学出版门类最全、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专业文学出版机构,现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成员单位。除了中外文学、艺术、社科等类别图书,还有文学类期刊杂志,旗下有少儿类全资子公司天天出版社。
品牌故事
1951年3月,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北京成立,冯雪峰任社长兼总编辑。先后建立了现代文学、古典文学、外国文学等编辑部和总编辑室、经理部、办公室。
50年代的文学创作与出版极为活跃,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动新文学创作,在重印已有佳作的同时,组织培育新的作家和作品,重印和新出版了《太阳照在桑干河上》《暴风骤雨》《保卫延安》《林海雪原》《青春之歌》《新儿女英雄传》《野火春风斗古城》《三家巷》《上海的早晨》《山乡巨变》等,这些作品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,对陶冶人民群众的情操,都产生了积极和深远的影响。从1958年起,还先后集中出版了几批优秀作品选拔本,共144种。
60年代,是全国出版事业遭遇曲折的年代,不仅使创作队伍萎缩,作者创作力下降,出版机构的数量及全国年总出版量也呈下滑趋势。作为国家级文学专业出版社,仍出版了一大批在当时有影响的当代作品,如《艳阳天》《播火记》《欧阳海之歌》《我们播种爱情》《风云初际》《秋色赋》《东风第一枝》《将军三部曲》《放歌集》等。
70年代大部分时期出版工作受到严重干扰,具体表现为出书品种虽然有一定数量,但都打着鲜明的时代烙印。
90年代小说创作扛鼎之作的两部小说《白鹿原》《尘埃落定》先后出版。其他如刘玉民的《骚动之秋》、王火的《战争和人》、柳建伟的《突出重围》、邓一光的《我是太阳》、周梅森的《人间正道》、《天下财富》、周大新的《第十二幕》等作品相继出版,有着十分良好的社会影响。截至第五届茅盾文学奖,该社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品牌——《茅盾文学奖获奖书系》。
近年来,人民文学出版社注重图书出版的系统性和系列化,力求较全面的反映中国及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学成果。已出版图书8000多种,发行近7亿册。其中翻译出版了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作家的作品近3000余种。系统的整理出版了30多位中外文学大师的全集,文集,出版汇集世界一流作家一流作品《世界文学名著文库》(200种,250卷),依文学史体系整理出版了中国古代和现代作家主要作品的图书系列。该社着力组织出版社当代文学作品,中国当代作家的代表作大多由该社出版。该社出版物以高质量赢得广泛称赞,已形成了高品位,高质量的“人文版”图书系列,被称赞“代表中国文学出版社的最高水平”。
大事记
成为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下属公司。
正式转制为企业,更名为人民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。
成立了致力于少儿图书出版的全资子公司天天出版社。
成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重要成员单位。
恢复出版工作,归国务院出版口(后更名为出版局)领导。
12月,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分社与本社正式分开,恢复旧制,年未出书。
6月,编辑出版业务基本停止。
12月,人民文学出版社、作家出版社、中国戏剧出版社三社合并。
社址迁至朝阳门内大街320号,即今166号。编辑部分成十个组,生产部、办公室及美术组、资料组和组联组。
11月,人民文学出版社开始以副牌“作家出版社”名义出书,第一本书为《三国演义》,随后又出版《红楼梦》。
12月,人民文学出版社开始以“艺术出版社”副牌出书,第一本书《演员小丛书》中的《安德烈也夫》,开始发行《中国民间文学丛书》。
3月,人民文学出版社成立。
5月,人民文学出版社开始出书,第一本书为《平原烈火》。